「競猜」(Quiz),可視為一種「測驗」,指受測者針對一個或多個特定主題的問題提出解答。競猜的領域由教育以至於娛樂,為了測試學生智識、能力成長程度而進行的學校小考,就是最常見的競猜;像胡瓜主持的「歡樂智多星」,則是以遊戲形式進行的電視益智競猜節目。

「歡樂智多星」或諸如猜成語等益智遊戲,都有固定的正確答案。如果競猜遊戲的答案具有不確定性,玩家必須進行機率判斷、選擇時,就無異於博弈。預測股市指數的變化或體育賽事的結果,都是典型的博弈式競猜。說是遊戲嘛,這其實已經不太好玩了,所以除了猜中的喜悅感等無形報酬之外的具體回饋,才是吸引玩家投入的最重要因素。特別是在運動博弈競猜中,這點格外重要。
所謂「具體回饋」,不外乎獎金、獎品,或獲得榮譽後可換取的資格(如晉級下一輪或其他特殊條件)。每贏一回合野球拳,螢幕上的女生就脫一件,特殊!但對大多數人來說,實不如在運動博弈網站上以預測戰績換取牟利資格來得實在。而在常見的運動博弈競猜中,獎品往往只是促銷活動的噱頭,獎金才是玩家真正重視的通貨。
當競猜的主題是運動賽事的結果時,和運動彩券有什麼不同?本質上,並沒有!所以視競猜形式,獎金分配也分兩種>> 主辦方扣除手續費或公益金等名目後,大家均分的「平分彩池制」(Parimutuel betting),與最常見的由玩家與主辦方在約定條件下對賭的「固定賠率制」(Fixed-odds betting)。
所以運動賽事競猜和運動彩券,其實是同一回事;產生差異的因素反倒是在適法性。合法的地區,隨你愛怎樣叫。而在台灣,運動彩券是由教育部主管的專賣行業,幹非法地下賭球「做黑的」,倒也罷了,如果想浮上檯面經營,怎麼做?
名目上簡單,不能賣運動彩券,那讓大家來「競猜」總行吧?
隱諱點的,玩家經由儲值,取得虛擬貨幣與競猜資格,接下來怎麼做?照著主辦方大同小異的規則,只要將「競猜」在心中改成「投注」,應該就不會對運彩玩家產生任何困擾。至於用真鈔儲值,只純粹為了證明自己確有判斷比賽的真知灼見,誘因夠嗎?還有,輸贏的數值真的沒辦法由虛擬化為實際嗎?就是各展神通的實際操作面,與法律面的問題了。
所以,對新手來說,進行運動賽事競猜的法門,和買運動彩券並無不同。要當鑽研數據、熟悉聯賽的數據、專家派,還是從賠率、讓分等盤口條件甚至投注量變化,來研判球賽走向的盤口派,端視個人喜好與習慣。既然都是戰勝機率的嘗試,選擇安全、條件相對優渥的主辦方,反倒來得重要許多。
值得一提的是運動競猜中的新貴「電子競技」(Esports)。電競可遠溯至1970
年代的「太空大戰」(Space Wars),2022年產業收入13.8億美元、收視人口5.3億,且成為杭州亞運正式競賽項目,預計極可能於2028年洛杉磯奧運時登上世界最高運動競技殿堂;可預見在運動競猜領域中的分量將愈來愈重。
習慣玩球的老玩家,就當多個選擇,別因首殺、首塔等名詞看得一頭霧水而放棄接觸新玩意兒。運動博弈的原理是相通的,稍微熟悉一下遊戲即可。也別說電腦不太懂、手機費盡心力才搞熟,遊戲肯定玩不好,有多少運彩玩家棒球打得很好、足球踢得很神呢?